二乙酸三苯鉍(Ⅴ) 氧化試劑(二) 【英文名稱】 Bis(acetatgloxy)triphenylbismuth(Ⅴ)
【分子式】 C22H21BiO4
【分子量】 558.39
【CAS 登錄號】 [7239-60-3]
【縮寫和別名】 三苯基二醋酸鉍
【結(jié)構(gòu)式】
【物理性質(zhì)】 淡黃色粉末,mp 187~189℃。
【制備和商品】
國內(nèi)外化學(xué)試劑公司均有銷售。常見的制備方法是先將 Ph3Bi 氧化Ph3BiCl2,然后通過一步乙酰化或是先碳酸化再乙?;姆椒ㄖ苽?/span>[1]。后來發(fā)現(xiàn)可以用過硼酸鈉 (NaBO3) 為氧化劑,在乙酸中可直接高效地制備該試劑[2]。
二乙酸三苯鉍 [Ph3Bi(OAc)2] 是一種常見的有機鉍試劑。其中的鉍由于是 5 價而具有一定的氧化性,可以將伯、仲醇氧化為相應(yīng)的羰基化合物[3]。此外,該試劑也是一種有效的芳基化試劑,可直接或在鈀、銅等配合物催化劑存在下用于各種底物中 C、O、N 等原子的芳基化反應(yīng),且反應(yīng)條件溫和,能耐受多種不同基團(tuán)的影響[4]。
在 DBU 的存在下,以 Ph3Bi(OAc)2為氧化劑可以將反式香芹醇高效地氧化為反式香芹酮 (式 1)[5]。
Ph3Bi(OAc)2 應(yīng)用為醇羥基的芳基化試劑時,在中性條件下對單醇只有中等偏下的產(chǎn)率:異丙醇 (< 20%),3β-膽甾烷醇 (36%)[4],在加入 Cu(OAc)2 (0.1 equiv) 后,產(chǎn)率有所改善 (式2)[6]。
當(dāng) Ph3Bi(OAc)2作為乙二醇類化合物的芳基化試劑時,在 CH2Cl2 中可以高效、高選擇性地進(jìn)行單羥基的芳基化反應(yīng) (式 3)。如果體系中存在構(gòu)象固定的環(huán)狀二醇結(jié)構(gòu)時,則反應(yīng)傾向于發(fā)生在處于a-鍵位置的羥基上[7]。順式-1,2-環(huán)戊二醇在Cu(Ⅱ) 及具有光學(xué)活性的二胺類、三胺類手性配體存在下還可以反應(yīng)得到具有光學(xué)活性的 O-苯基化的對映體[8],最高 ee 值可達(dá)38%。
該試劑與 CO 組合反應(yīng)可以用于消旋的二級醇的動力學(xué)拆分。例如在 PdCl2/手性二茂鐵配體和 AgOAc 的存在下,在室溫反應(yīng)可以生成具有光學(xué)活性的苯甲?;a(chǎn)物 (式 4)[9]。
在銅鹽的催化下,該試劑可以作為一級胺、二級胺的 N-芳基化試劑,在溫和條件下生成相應(yīng)的 N-苯基化或 N,N-二苯基化產(chǎn)物。底物可以是烷基胺、芳胺[10],也可以是含氮雜環(huán)唑類[11]。例如,在 Cu(OAc)2 的存在下,在室溫反應(yīng)即可得到 6-氨基苯并噻唑的 N-苯基產(chǎn)物 (式 5)[12]。
該試劑還能作為 C?C 偶聯(lián)的試劑。如在PdCl2 催化下,Ph3Bi(OAc)2 可以與高碘鹽反應(yīng),生成相應(yīng)的 C?C 偶聯(lián)產(chǎn)物 (式 6)[13]。該試劑也可以與有機錫試劑發(fā)生交叉偶聯(lián)反應(yīng),而且在 CO 存在下,發(fā)生三組分的偶聯(lián)反應(yīng)生成芳基酮類化合物 (式 7)[14]。
參 考 文 獻(xiàn)
[1] Goel, R. G.; Prasad, H. S. Can. J. Chem. 1970, 48, 2488.
[2] Combes, S.; Finet, J.-P. Synth. Commun. 1996, 26, 4569.
[3] Dodonov, V. A.; Gushchin, A. V. Russ. Chem. Bull. 1993,42, 1955.
[4] Finet, J.-P. Chem. Rev. 1989, 89, 1487.
[5] Barton, D. H. R.; Lester, D. J.; Motherwell, et al. J. Chem.Soc., Chem. Comm. 1979, 705.
[6] Barton, D. H. R.; Finet, J.-P.; Pichon, C. J. Chem. Soc.,Chem.Comm. 1986, 65.
[7] David, S.; Thieffry, A. J. Org. Chem. 1983, 48, 441.
[8] Brunner, H.; Chuard, T. Monatsh. Chem. 1994, 125, 1293.
[9] (a) Miyake, Y.; Iwata, T.; Chung, K.-G.; et al. Chem.Commun. 2001, 2584. (b) Iwata, T.; Miyake, Y.; Nishibayashi,Y.; Uemura, S. J. Chem. Soc., Perkin Trans. 2002,1,1548.
[10] Arnauld, T.; Barton, D. H. R.; Doris, E. Tetrahedron. 1997,53, 4137.
[11] Fedorov, A. Y.; Finet, J.-P. Tetrahedron. Lett. 1999, 40,2747.
[12] Miloudi, A.; El-Abed, D.; Boyer, G.; et al. Eur. J. Org.Chem. 2004, 1509.
[13] Kang, S-K.; Ryu, H-C.; Kim, J-W. Synth. Commun. 2001,31, 1021.
[14] Kang, S-K.; Ryu, H-C.; Lee, S-W. Synth. Commun. 2001,31, 1027.
[華瑞茂,清華大學(xué)化學(xué)系;HRM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