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英文名稱】Barium Hydroxide
【分子式】BaH2O2
【分子量】171.35
【CA 登錄號】17194-00-2
【物理性質(zhì)】Ba(OH)2-H2O:白色固體,d 3.743 g/cm3,微溶于水。Ba(OH)2-8H2O:為透明晶體或者白色塊狀固體,mp78°C,d 2.180g/cm3。與水和甲醇以任意比互溶,微溶于乙醇,不溶于丙酮。
【制備和商品】國內(nèi)外試劑公司有銷售。
【注意事項】有毒和腐蝕性,對黏膜通道、上呼吸道、眼睛和皮膚有破壞性。不能與酸共存,能從空氣中吸收水分和二氧化碳。
Ba(OH)2作為堿催化劑參與脫羰反應(yīng)、縮醛或者縮醛類的反應(yīng)、Claisen-Schmidt反應(yīng)、Michael加成反應(yīng)和Wittig-Horner反應(yīng)等。最常見的氫氧化鋇是Ba(OH)2-8H2O,升高溫度到200-500 °C轉(zhuǎn)化成無水形式。這種方法處理所得的固體氫氧化鋇被稱為“活性氫氧化鋇”。最常用的活性氫氧化鋇稱為C-200 (200 °C的脫水形式),其化學(xué)結(jié)構(gòu)組成為 Ba(OH)2-0.8H2O。 羧酸的生成 在Ba(OH)2-8H2O作用下,酮式二羧酸酐可發(fā)生水解脫羧反應(yīng)生成晶狀的γ-酮酸(式1)[1]。 與α-氯代內(nèi)酰胺的反應(yīng) 用水合 Ba(OH)2 處理α-氯二環(huán)戊內(nèi)酰胺有利于Favorskii類型的環(huán)收縮反應(yīng),生成八氫吲哚和八氫異吲哚。氯代內(nèi)酰胺以非對映立體選擇性方式重排可生成1:1的混合物(式2)[2]。 非均相Claisen-Schmidt縮合 在Claisen-Schmidt縮合反應(yīng)中,活性Ba(OH)2(C-200)可以被用作非均相催化劑。使用這種方法,可以使甲基酮與不同的芳醛反應(yīng)得到相應(yīng)的苯乙烯酮,也可用于鄰羥基查耳酮的合成。在少量水存在條件下,氫氧化鋇能使苯甲醛和氯代苯乙酮室溫反應(yīng)生成環(huán)氧化合物(式3)[3]。 Michael加成 使用部分脫水的Ba(OH)2作為堿性試劑,能有效地催化活性亞甲基化合物的Michael加成反應(yīng)生成查耳酮,產(chǎn)物的類型主要受到反應(yīng)溫度和催化劑用量的影響。在室溫下,用少量的催化劑可以催化查耳酮與乙基乙酰乙酸反應(yīng)的主要產(chǎn)物為Michael加成產(chǎn)物。增加催化劑的用量會生成環(huán)化產(chǎn)物,在回流溫度下主要得到脫水環(huán)化產(chǎn)物。在固體Ba(OH)2 (C-200)的作用下,丙二酸二乙酯與香豆素沒有發(fā)生Michael加成反應(yīng),而生成1,2-加成-消除產(chǎn)物(式4)[4]。 烯醚的合成 在室溫下,氫氧化鋇也能催化甲醇和丁烯酮發(fā)生加成反應(yīng)生成烯醚(式5)[5]。 6β,19-環(huán)氧甾體的重排 6β,19-環(huán)氧-2,17-二羥基雄甾烷基-1,4-二烯-3-酮與Ba(OH)2-8H2O在嘧啶中加熱回流反應(yīng)后,經(jīng)酸性條件處理生成呋喃吡喃酮。其重排過程包括B-環(huán)收縮反應(yīng)、雙鍵的異構(gòu)反應(yīng)及苯甲酸重排反應(yīng)(式6)[6]。 Wittig-Horner反應(yīng) 在活性Ba(OH)2 (C-200)催化下,醛與磷?;?span style="letter-spacing: 0.544px;">酸三乙酯反應(yīng)生成相應(yīng)的3-取代的丙烯酸酯,常用于高位阻的醛反應(yīng)。使用2-氧代烷基磷酸酯生成相應(yīng)的(反)-α,β-不飽和酮,得到較高的產(chǎn)率和很好的立體選擇性。使用經(jīng)140 °C活化的Ba(OH)2,能夠使可烯醇化的醛與磷酸酯之間的烯化反應(yīng)時間縮短且產(chǎn)率提高(式7)[7]。 N-保護基芐氧基羰基的脫除 在Ba(OH)2-8H2O作用下,從氨基甲酸芐酯中消除N-保護基芐氧基羰基可以制備炔基胺(式8)[8]。 參考文獻 1. Danishefsky, S.; Hirama, M.; Gombata, K,; Harayama, T.; Berman, E.; Schuda, V.Y.J. Am. Chem. Soc.1979,101,7020. 2. Henning, R.; Urbach, H. Tetrahedron Lett. 1983, 24, 5339. 3. Tanaka, K.; Shiraishi, R. Green Chem. 2001, 3, 135. 4. Sinisterra, J. V.; Marinas, J. M.Monatsh. Chem. 1986,117, 111. 5. Kabashima, H.; Katou, Tomokazu.; Hattori, H. Applied Catalysis,A: General 2001,214, 121. 6. Chorvat, R. J.; Bible, Jr. R. H.; Swenton, L. Tetrahedron 1975, 57, 1353. 7. Fiirstner, A.; Turet, L. Angew. Chem., Int. Ed. 2005, 44,3462. 8. Overman, L. E.; Sharp, M. J. Tetrahedron Lett. 1988, 29,901.
本文摘自---現(xiàn)代有機合成試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