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德國比勒費爾德大學Rajendra S. Ghadwal課題組在Angew. Chem. Int. Ed.發(fā)表論文,報道了在鎳催化下,實現(xiàn)七種介離子卡賓(mesoionic carbenes,iMICAr)2a-2g的分子內1,2-Dipp(Dipp=2,6-二異丙基苯基)遷移,生成1,3-咪唑(IMDAr)3a-3g。值得注意的是,3的形成表明,反應涉及N?CDipp鍵斷裂以及C?CDipp鍵的形成,這在NHC化學中是前所未有的。同時,化合物3與硒(6),金(7)和鈀(8)化合物反應可合成S-iMICs(5)。此外,立體電子性質表明,與經典NHC相比, 5具有出色σ-供體強度。并且,在迄今為止報道的iMICs中,5的%Vbur值(配位到過渡金屬的配體的體積測量值)最大,為45。相關研究成果發(fā)表在Angew. Chem. Int. Ed.上(DOI: 10.1002/anie.202014328)。

(圖片來源:Angew. Chem. Int. Ed.)
N-雜環(huán)卡賓(NHC)(I, Figure 1)具有獨特的立體電子性質,因而成為了有機合成、催化以及材料科學中最通用的碳供體中性配體。介離子卡賓(iMIC)(II)作為NHC家族的一個成員,其卡賓碳原子位于C4(或C5)位。iMIC(II)比傳統(tǒng)NHC(I)具有更強的σ-供體,因此在合成和催化方面具有巨大的潛力。然而,與NHC相比,iMICs的合成方法仍然極為匱乏。2001年,Crabtree等報道了第一個iMIC-配合物(III)。早在1991年,Arduengo等分離出了第一個晶體NHC,但直到2009年Bertrand等才合成第一個iMIC(IV)。與IV相似,在C2位上進行芳基取代是獲得iMIC化合物的可靠策略。前期,Rajendra S. Ghadwal課題組報道了兩種用于NHCs的直接C2-芳基化的催化方案,獲得了C2-芳基化的1,3-咪唑鎓鹽,并揭示了它們在制備C5-質子化的游離iMIC(V)、金屬配合物和穩(wěn)定自由基中的適用性。除了σ-供體特性外,配體的空間分布也起著關鍵作用。在此,作者報道了鎳催化下C5-質子化的iMIC(V)的1,2-Dipp遷移,從而得到1,2,4-三芳基-1,3-咪唑(IMDAr),并揭示了它們在合成體積龐大的S-iMICs(VI)中的實用性(Figure 1)。除了對立體電子性質進行定量分析外,作者還探討了VI的催化活性并將其與V和IPr的催化活性進行比較。

(圖片來源:Angew. Chem. Int. Ed.)
通過C2-芳基化的1,3-咪唑鎓鹽(1a-1g)Br的去質子化反應,可獲得所需的iMIC 2a-2g(Scheme 1a)。當2a在Ni(cod)2作用下于甲苯溶液中反應時,以35%的收率形成意外的產物3a。這表明2a中的Dipp取代基遷移到了卡賓碳原子上。這種反應性在NHC化學中是前所未有的,目前尚不清楚形成3a的確切機理。iMICPh(2a)中更強的σ-供體性質可使配合物A的Ni(0)中心更富電子。Ni(0)氧化加成到相鄰的C?N鍵中形成Ni(II)配合物C,其再經還原消除生成3a(Scheme 1b)。值得注意的是,包含π-酸性的CO配體(iMICAr)Ni(CO)3配合物是穩(wěn)定的固體。2a到3a的催化過程,也適用于其他iMIC(2b-2g)。當用5 mol%的Ni(cod)2催化iMIC(2a-2g),反應可獲得收率為54-97%的化合物3a-3g(Scheme 1c)。

(圖片來源:Angew. Chem. Int. Ed.)
緊接著,作者對2a到3a的轉化進行了研究(Table 1)。在THF中,反應未發(fā)生,而形成了難處理的混合產物(entries 1-2)。除nBuLi外,KN(SiMe3)2也可用作堿(entry 4)。若向反應混合物中添加少量的cod(10 mol%),可提高收率(entries 6-7)。

(圖片來源:Angew. Chem. Int. Ed.)
3a-3g的直接N-甲基化,可以良好的收率獲得1,3-咪唑鎓鹽(4a-4g)X(X=PF6,I,OTf或BF4)(Scheme 2)。同時,(4a)PF6和(4b)PF6分別用Se粉和KN(SiMe3)2處理,可以合成6a和6b。5b和(Me2S)AuCl反應后,可分離出白色固體7。同樣,5b和[(allyl)PdCl]2和[(cin)PdCl]2反應,則獲得8-H和8-Ph。

(圖片來源:Angew. Chem. Int. Ed.)
托爾曼電子參數(shù)(TEP)是評估配體電子性質的最常用方法之一,但是與其他IR方法一樣,它不是很精確,并且存在一些局限性。相反,NMR方法通常會產生一致的結果,可廣泛應用。(NHC)PPh和(NHC)Se的31P{1H}和77Se{1H} NMR信號的值同等重要,但(NHC)Se的合成相對簡單。與IPr相比,77Se{1H} NMR數(shù)據(jù)表明2a/2b和5a/5b的π-接受性能較弱(Table 2)。有趣的是,5a/5b相對于2a/2b具有更強的π-酸性。這可能歸因于5a/5b中的卡賓碳原子旁邊存在一個額外的吸電子芳基(Dipp)。在2b和5b中對位含有NMe2基團時,可增強卡賓中心的電子密度。因此,2b/5b分別比2a/5a具有更弱的π-受體和更強的σ-供體。耦合常數(shù)的值越小,σ-供體強度越大。因此,可以推斷出幾個卡賓化合物的π-受體(IPr>5a>5b>2a>2b)和σ-供體(5b>5a>2b>2a> IPr)性質的大小趨勢。此外,通過%Vbur對比發(fā)現(xiàn),5b(45.0%)的%Vbur明顯大于2a/2b(~33%),并與IPr(44.5%)相當。

(圖片來源:Angew. Chem. Int. Ed.)
在對立體電子性質分析之后,作者開始拓展鈀催化的標準C?C和C?N交叉偶聯(lián)反應中5a/5b的范圍,并將結果與經典NHC(IPr)和 iMIC(2a/2b)進行比較。與Suzuki-Miyaura C?C偶聯(lián)反應相比,使用5a/5b的產率明顯高于使用2a/2b和IPr的產率。令人驚訝的是,與IPr和2a/2b相比,5a/5b的自偶聯(lián)副產物的量也較小。同樣,芳基氯和嗎啉與IPr(entry 2)或2a(entry 3)的偶聯(lián)反應相當緩慢(Scheme 3)。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,在相似的實驗條件下(entries 4-5),使用5b可使轉化率達到78-99%,這顯然顯示出5b優(yōu)于iMIC(2a)和IPr的活性。

(圖片來源:Angew. Chem. Int. Ed.)
總結:Rajendra S. Ghadwal課題組在報道了在鎳催化下,一系列C5-質子化的iMIC(2a-2g)經1,2-芳基遷移生成1,3-咪唑(3a-3g),并可直接進行N-甲基化,從而獲得相應的咪唑鎓鹽(4)X,作為S-iMIC(5)的前體。同時,立體電子性質研究表明,S-iMICs(5)具有出色的σ-供體強度和空間分布(%Vbur=45%),這有助于控制衍生金屬催化劑的收率。此外,通過與標準C?C和C?N交叉偶聯(lián)反應進行對比,可進一步證明5的催化效率之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