胺類化合物應用廣泛,在有機化學和藥物化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。盡管胺類化合物可以和烷基鹵代物通過親核取代實現(xiàn)C(sp3)-N鍵的構(gòu)筑,但是往往會發(fā)生多烷基化和消除等副反應。此外,這種取代反應對空間效應具有較強的敏感性,因此位阻較大的仲鹵代物和叔鹵代物往往很難得到相應的胺類產(chǎn)物。所以構(gòu)建C(sp3)-N鍵依然是一個很大的挑戰(zhàn)。近年來,為了解決這一問題,人們開始把目光轉(zhuǎn)向過渡金屬催化型自由基反應。不過,實現(xiàn)這個目標要克服兩方面的困難,一方面是金屬烷基復合物的β-H消除,另一方面是還原消除生成C(sp3)-N鍵比較困難。Fu,Peters和其同事報道了光誘導的銅催化鹵代物與胺類親核試劑的反應,實現(xiàn)了C(sp3)-N的偶聯(lián)(圖1b)(J. Am. Chem. Soc., 2017, 139, 17707-17710)。此外,Hu課題組則報道了光敏劑和銅協(xié)同催化的脫羧反應構(gòu)建C(sp3)-N鍵(圖1b)(Nat. Catal., 2018, 1, 120-126)。
蘇州大學劉峰教授課題組利用環(huán)丁酮肟酯作為自由基前體,發(fā)展了一種高效的銅催化環(huán)丁酮肟酯選擇性C-C鍵斷裂/胺化反應。該反應操作簡單在室溫下即可進行,以中等到極好的產(chǎn)率得到4-(芳胺基)丁腈。這個反應表現(xiàn)出很好的化學選擇性和廣泛的官能團兼容性,也很容易以較高的收率擴大到克級水平(圖1c)。
圖1 本文通過依次對反應的配體,溶劑,堿,催化劑(表1)和離去基團(圖2)進行了篩選。最終確定了該反應的最優(yōu)條件:10 mol% Cu(CH3CN)4PF6作為催化劑,10 mol% 6,6'-二甲基-2,2'-聯(lián)吡啶(L2)作為配體,2.0當量的Na2CO3作為堿,2.0當量的苯胺作為親核試劑,乙腈作為溶劑,反應濃度0.1 M,在室溫氮氣保護下反應。 表1 反應條件的優(yōu)化 a1a(0.2 mmol), aniline 2a (0.4 mmol), base (0.4 mmol) Cu(CH3CN)4PF6 (10 mol%), ligand (10 mol%), and solvent (2 mL). bIsolated yield. cCuBr (10 mol%). dCuCN (10 mol%). eNo CuX. fCu(CH3CN)4PF6 (5 mol%), L2 (5 mol%). 圖2 離去基團的篩選 在確定了最佳反應條件后,本文進一步對底物的適用范圍進行了考察。如圖3所示,首先對芳胺進行了適用性考察。該反應對位阻不敏感,鄰甲氧苯胺,鄰苯氧基苯胺甚至2,5-二甲基苯胺都能以非常理想的收率得到目標產(chǎn)物(3d~3f)。苯胺環(huán)上無論是帶吸電子取代基還是給電子取代基,反應都能順利進行(3j~3o)。對于含有吡啶、喹啉環(huán)的雜環(huán)胺,也能以較好的收率得到目標產(chǎn)物(3p和3q)。值得注意的是,含炔基和烯基的苯胺也能很好的參與反應,表現(xiàn)出良好的官能團兼容性(3i和3r)。最后,對于芳仲胺也做了考察,得到相應的產(chǎn)物(3s)。本文還以1.03克的1a為底物與苯胺反應做了一個克級水平實驗,收率為87%,具有較高的實際應用價值。 圖3 Reaction conditions A: a mixture of 2-1-1a (0.2 mmol), aryl amine (0.4 mmol), Na2CO3 (0.4 mmol), Cu(CH3CN)4PF6 (10 mol%), and L2 (10 mol%) in CH3CN (2 mL) was stirred at rt in N2 for 6-15 h. a 2-1-1a (1.03 g, 4.0 mmol). 接下來,本文考察了環(huán)丁酮肟酯的底物適用范圍。結(jié)果如圖4所示,肟酯的底物普適性受位阻的影響較大,隨著取代基的增大,產(chǎn)率下降明顯(4a, 4c和4j)。對電子效應進行考察時,我們發(fā)現(xiàn)帶給電子取代基的底物比吸電子的效果要好(4e~4i)。對于含酯類和醚類取代基的底物,產(chǎn)率明顯下降(4l和4m)。值得注意的是,雙取代肟酯具有很好的反應效果(4n~4p)。最后,本文對形成仲碳自由基的肟酯也進行了考察。由于消除反應的影響,產(chǎn)率大多在中等左右,但是具有很好的非對映選擇性,經(jīng)鑒定都得到了反式產(chǎn)物(4u和4v)。 圖4 Reaction conditions A: a mixture of 2-1-1 (0.2 mmol), aryl amine (0.4 mmol), Na2CO3 (0.4 mmol), Cu(CH3CN)4PF6 (10 mol%), and L2 (10 mol%) in CH3CN (2 mL) was stirred at rt in N2 for 10-20 h. Reaction conditions B: a mixture of 2-1 (0.2 mmol), aniline (0.4 mmol), 1,1,3,3-tetramethylguanidine (TMG, 0.6 mmol), Cu(CH3CN)4PF6 (10 mol%), and L2 (10 mol%) in PhCH3 (2 mL) was stirred at rt in N2 for 4-20 h. a Determined by 1H NMR spectroscopy. 為了深入研究可能的反應機理,本文做了一系列的控制實驗(圖5),在標準條件下,向反應體系中加入2.0當量的自由基清除劑TEMPO,實驗結(jié)果顯示無法得到目標產(chǎn)物,但得到了57%的5a產(chǎn)物(圖5-1),這表明該反應可能涉及到自由基歷程。接著本文設(shè)計了6這個底物作為自由基探針,在標準條件下與苯胺反應,最終順利得到了7這個產(chǎn)物(圖5-2),進一步確認了該反應涉及到自由基歷程。本文接著又探討了該反應中發(fā)生的副反應,以1q為反應底物,在條件A中無法順利生成目標產(chǎn)物,得到了大量的消除產(chǎn)物8,解釋了消除產(chǎn)物的生成,條件B對該消除反應具有抑制作用,實現(xiàn)了對A條件的補充(圖5-3)。 圖5 本文最后提出了可能的反應機理(圖6),首先Cu(I)與芳胺在堿性條件下形成Cu(I)- NHAr復合物,接著環(huán)丁酮肟酯和Cu(I)-NHAr復合物發(fā)生單電子轉(zhuǎn)移,得到Cu(II)-NHAr復合物的同時肟酯發(fā)生N-O鍵的斷裂產(chǎn)生亞胺基自由基A,接下來發(fā)生開環(huán)生成了碳自由基B,該自由基被Cu(II)-NHAr復合物捕獲,通過還原消除生成產(chǎn)物3或4,并重新生成Cu(I)完成催化循環(huán)。 圖6 本文實現(xiàn)了銅催化條件下環(huán)丁酮肟酯的選擇性C-C鍵斷裂,然后與芳香胺類化合物反應,高效構(gòu)建了C(sp3)-N鍵,得到4-(芳胺基)丁腈。這個反應表現(xiàn)出很好的化學選擇性和廣泛的官能團兼容性,為合成官能團化的氰基化合物提供了新思路。 Copper-catalysed C(sp3)–N coupling initiated by selective C–C bond cleavage of cyclobutanone oxime esters Qing-Qiang Min, Na Li, Guang-Le Chen and Feng Liu Org. Chem. Front., 2019,6, 1200-1204 *文中圖片皆來源上述文章 通訊作者簡介 劉峰 教授 蘇州大學 藥學院 劉峰,蘇州大學藥學院教授。2003年于廈門大學化學系獲得學士學位,2009年在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所獲得博士學位;隨后赴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藥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;2012年加入蘇州大學藥學院藥物化學系。主要從事藥物設(shè)計與合成及有機合成新方法等領(lǐng)域的研究。相關(guān)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。







https://doi.org/10.1039/C9QO00235A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