萜烯和類異戊二烯是地球上種類最多的有機小分子,這些分子具有結構多樣性和重要的功能。因此,合成這些分子的類異戊二烯和萜烯/萜類合成酶的結構和作用機制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。

圖片來源:ACS Catal.
最近,美國UIUC的EricOldfield課題組與湖北大學郭瑞庭課題組合作,解析了來源于檀香的倍半萜和檀香烯合成酶的結構,包括有或者沒有底物、底物類似物、產物類似物存在的8個晶體結構,從結構上揭示了其催化作用機制。
晶體結構顯示,在缺少底物和Mg2+的情況下,環(huán)化酶與異戊烯基轉移酶的結構都處于一種“開放”形態(tài),酶本身的三個Mg2+(MgABC)與蛋白催化位點相結合,且其中一個Mg2+(MgB)參與形成了靠近催化位點的口袋構象,與一個內部氨基酸相互作用,與二磷酸雙配位,對三個水分子進行表面重排,形成fac-[Mg(H2O)3XPP(Asn/Asp)]。

圖片來源:ACS Catal.
此外,該研究還發(fā)現(xiàn)環(huán)化酶和異戊二烯基轉移酶中廣泛存在氫鍵網絡:D基序。這個基序圍繞著完全保守的外空間Asp,通過H2O-c與MgB結合,包含五個氨基酸,包括環(huán)化酶中的一個非常保守的殘基Arg,和αHT蛋白質中的一個高度保守的殘基Gln,而這個基序可能參與催化。

圖片來源:ACS Catal.
最后,利用生物信息學和誘變技術,發(fā)現(xiàn)這些環(huán)化酶和其他環(huán)化酶中許多高度保守的殘基位于活性位點區(qū)域之外,并且位于非催化β-結構域,這反映了它們的進化起源于β-γ結構域蛋白,而高度保守的α-結構域中Arg與Glu形成鹽橋,用于穩(wěn)定具有催化活性的αβ-結構域結構。

圖片來源:ACS Catal.
參考文獻:Terpene Cyclases and Prenyltransferases: Structures and Mechanismsof Action
ACS Catal.
DOI:10.1021/acscatal.0c04710
原文作者:Chun-Chi Chen,○Satish R. Malwal,○ Xu Han,○Weidong Liu, Lixin Ma, Chao Zhai, Longhai Dai, Jian-Wen Huang, Alli Shillo,Janish Desai, Xianqiang Ma, Yonghui Zhang, Rey-Ting Guo,* and Eric Oldfield*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