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韩不卡在线观看视频不卡,国产亚洲人成A在线V网站,处破女八a片60钟粉嫩,日日噜噜夜夜狠狠va视频

網站首頁/有機動態(tài)/實驗與測試/近常壓XPS揭示Cu-In雙金屬如何促進CO2活化
近常壓XPS揭示Cu-In雙金屬如何促進CO2活化
▲第一作者:李默

通訊作者:羅穩(wěn)
通訊單位:瑞士洛桑聯(lián)邦理工大學
論文DOI:10.1016/j.jcat.2021.01.010

全文速覽


作為具有優(yōu)異選擇性的CO2加氫催化劑,氧化銦(In2O3)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,大量研究致力于提高其催化活性。本文作者利用近常壓X射線光電子能譜(NAP-XPS)技術,發(fā)現(xiàn)CO2活化過程在In/Cu模型催化劑表面得以大幅強化,原位動態(tài)揭示了In/Cu合金和In2O3中氧空位對CO2活化的協(xié)同作用,為CO2加氫催化劑研發(fā)提供了基礎性指導。

背景介紹


In2O3催化劑在CO2加氫制甲醇反應中有極高的選擇性,然而相應的CO2轉化率往往較低。研究表明引入第二種金屬(Pd、Cu、Au等)可以提升其催化活性,但相關研究目前大都建立在理論計算、非原位或體相表征的基礎上,缺少對催化劑表面的原位表征結果。鑒于此,本文設計了用于原位NAP-XPS研究的In/Cu合金模型催化劑,系統(tǒng)探究了CO2在其表面的活化過程。

本文亮點


In/Cu表面合金可在CO2加氫條件下被部分氧化發(fā)生相分離,產生穩(wěn)定的、含有氧空位的In2O3-x活性位點。In/Cu合金和In2O3-x的協(xié)同作用提高了氧空位在CO2活化過程中的利用率,是Cu-In雙金屬催化劑活性得以提升的根本原因。

圖文解析


In/Cu模型催化劑的制備和表征
本文使用電子束蒸發(fā)在多晶Cu表面沉積了不同厚度的In,相對于純Cu和純In,在半高寬不變的前提下,Cu 2p和In 3d電子的結合能都隨著In的沉積量變化發(fā)生了偏移(圖1),同時價電子峰的寬度和位置也發(fā)生了有規(guī)律的變化,結合相應的電子轉移模型,In/Cu表面合金的形成得以證明。

▲圖1 (a) Cu 2p3/2和(b) In 3d5/2電子結合能隨In沉積量變化的偏移

CO2在In/Cu模型催化劑表面的活化
在0.2 mbar CO2、300 K條件下(圖2),Cu 2p電子峰相對于真空環(huán)境中向低結合能偏移,且In 3d電子同時存在金屬峰和氧化物峰,表明In/Cu表面合金發(fā)生部分相分離。晶格氧(OII)和缺陷氧(OI)同時存在于相應的O 1s電子峰,表明被氧化的In周圍存在氧空位;相應地,分析C 1s電子峰可發(fā)現(xiàn),純Cu表面存在少量化學吸附的CO2,而在In/Cu和純In表面活化的CO2則以CO3*的形式存在,說明含有氧空位的In2O3-x是活化CO2的活性位點,這與前期發(fā)表的DFT模擬結果一致。

▲圖2 純Cu、In/Cu模型催化劑及純In在0.2 mbar CO2 300 K條件下的(a) Cu 2p3/2, (b) In 3d5/2, (c) O 1s和(d) C 1s電子的NAP-XPS譜圖

In/Cu合金與In2O3-x的協(xié)同作用
對樣品表面的OII、OI和CO3*中的O和C進行定量分析(圖3),發(fā)現(xiàn)In/Cu模型催化劑表面的氧空位明顯多于純In樣品,且單位氧空位活化的CO2在In的覆蓋度為1.4 ML時達到最大,這表明In/Cu合金與In2O3-x存在協(xié)同作用,促進了CO2活化。同時,相對于強氧化性環(huán)境(0.2 mbar O2,300 K),CO2更有利于In/Cu合金表面氧空位的產生。

▲圖3 (a) 0.2 mbar CO2 300 K條件下In/Cu模型催化劑表面 OI/OII對應的O 1s峰面積比和CO3*貢獻的C 1s峰與OI峰面積比,(b) In/Cu模型催化劑(1.4 ML In)表面不同來源(OII、 OI、CO3*中的O)的O 1s峰在CO2和O2環(huán)境下所占比例的比較

In2O3-x活性位點在CO2加氫反應條件下的穩(wěn)定性
在0.2 mbar CO2和0.2 mbar CO2/0.6 mbar H2混合氣中(圖4),隨溫度升高,In/Cu表面合金的相分離程度不斷增加,但Cu 2p電子結合能的偏移程度表明仍有In/Cu合金存在,且O 1s電子峰表明In2O3-x活性位點在上述條件下300-600 K溫度區(qū)間內是穩(wěn)定的,亦即In/Cu合金與In2O3-x的協(xié)同作用在CO2加氫反應條件下仍然對CO2活化起到相應的效果。

▲圖4 0.2 mbar CO2 (a, b, and c) 和 0.2 mbar CO2 / 0.6 mbar H2 混合氣(d, e, and f) ,300–600 K條件下, In/Cu模型催化劑(1.4 ML In)表面 (a, d) Cu 2p3/2, (b, e) In 3d5/2, (c, f) O 1s 電子的NAP-XPS譜圖

總結與展望


綜上所述,基于In/Cu模型催化劑和NAP-XPS原位研究手段,我們對In基雙金屬催化劑對CO2活化的促進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。相應研究方法可以拓展到其他模型催化劑體系,乃至真實催化劑,進行還原,氣體吸附,乃至反應條件下的原位電子光譜研究,從而縮小表面科學和催化劑研發(fā)之間的“壓力鴻溝”和“材料鴻溝”。

課題組介紹


可再生能源材料實驗室(Laboratory of materials for renewable energy, LMER)隸屬于瑞士洛桑聯(lián)邦理工大學(EPFL)和瑞士聯(lián)邦材料科學研究所(Empa),由Andreas Züttel教授創(chuàng)立。實驗室在儲氫材料、可再生能源系統(tǒng)工程、表面科學、CO2催化轉化等領域具有豐富的科研資源和有影響力的科研成果。

課題組網站:
https://www.epfl.ch/labs/lmer/。

通訊作者:
羅穩(wěn),瑞士聯(lián)邦Ambizione Fellow,在Andreas Züttel教授課題組從事博士后研究,方向為表面科學、非均相催化和CO2電還原等。本科和碩士就讀于四川大學,博士就讀于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。

第一作者:
李默,Andreas Züttel教授課題組在讀博士生,課題以NAP-XPS等工具原位探究CO2催化加氫的表面物理化學基礎。本科和碩士就讀于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,師從賀高紅教授。


納孚服務
  • 化學試劑
  • 提供稀有化學試劑現(xiàn)貨

  • 化學試劑定制合成服務
  • 上海納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市場稀缺的化學試劑定制服務

  • 新材料現(xiàn)貨
  • 上海納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代理或自產包含石墨烯產品,類石墨烯產品、碳納米管、無機納米材料以及一些高分子聚合物材料

  • 結構設計及定制合成
  • 可以根據(jù)客戶需求對所需化合物結構進行設計改性,從而定制合成出客戶所需分子式結構

  • 聯(lián)系我們
  • 021-58952328
  • 13125124762
  • info@chemhui.com
  • 關注我們
在線客服
live cha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