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1,3-偶極環(huán)化反應的發(fā)展,多種金屬卡賓催化生成含金屬的1,3-偶極體的方法被開發(fā)出來。含金屬1,3-偶極體主要以羰基葉立德形式存在,可以通過過渡金屬催化分解重氮化合物,銠催化N-磺?;?1,2,3-三氮唑的分解,過渡金屬催化乙烯基疊氮化合物的分解而得到。目前,使用金或鉑催化炔酮環(huán)化用于制備1,3-偶極體也有報道,但該方法在原子經濟性和不對稱合成方面還需進一步的研究。
近日,廈門大學葉龍武教授在美國化學會知名期刊《J. Am. Chem. Soc.》上,報道了一種銅催化烯烴二炔與苯乙烯在銅催化下發(fā)生[3+2]環(huán)加成,溫和條件下實現高效、不對稱的制備吡咯并二環(huán)[2,2,1]庚烷類骨架化合物。
研究者以烯烴二炔化合物1a為模型底物與苯乙烯發(fā)生環(huán)合反應得到3a,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設置反應條件溶劑為DCE、催化劑Cu(CH3CN)4PF6(10 mol%)、NaBArF4(12 mol %),篩選反應配體L1-L8(BOX, 12 mol %),結果顯示手性(S)-DTBM-SEGPHOS L8取得91%產率和大于99 %的對映選擇性(entry 8),5倍當量苯乙烯反應45h后得到90%的產率和> 99 % ee。
應用篩選出的反應條件,對烯烴二炔模型底物的種類進行拓展。研究者首先對N-PG保護基對多種磺酰基進行探究,反應均取得較好的轉化(77-88%,>98% ee),化合物3a為以Ts為保護基團反應45h后得到最佳的轉化效果(88%,>99% ee)。接下來,以Ts為N原子上保護基,上述反應條件下合成帶有芳基取代基的[2,2,1]的庚烷,取得較好的產率及不錯的立體選擇性(60-82%,94-99% ee)。研究者也探究了二取代芳基、雜環(huán)、苯乙烯基等,反應取得較好的適用性(52-87%, 88-99% ee)。值得注意的是,化合物3o-3q含有兩個季碳原子,在該反應條件下同樣適用。
研究者進一步探究苯乙烯底物?;衔?strong>3s-z及3aa-ac均為對位取代苯基,反應均得到較好的轉化及對映體選擇性(62-86%, >98% ee),其中3y, 3z, 3aa, 3ab分別對應四種對位鹵代苯基取代,均取得較好轉化。3ad中引入頻那醇酯反應轉化率較低,同樣取得呈現較好的立體選擇性。3ae-ai則為對間位和鄰位鹵素取代,反應都實現了57%以上的產率且大于96% ee。特別指出,3aj為四環(huán)駢合的產物,該反應亦進行得較為順利(90 %, 99 % ee)。
研究者進一步在含有苯乙烯的復雜復雜結構結構如阻燃材料、吲哚美辛、薄荷醇、布洛芬萘普生上開展此類反應,均取得較好的轉化(58-81%, 90-99% ee)。此外,應用該方法與多環(huán)雌酮、膽固醇和二氫膽固醇也取得不錯的環(huán)合效果(66-76%, 92-99% ee)。
研究者進一步開展了3a的結構修飾,首先在強堿性條件下脫去Ts保護,然后進行溴代反應后使用Suzuki反應接入兩個苯基得到應用產物3au (63%, >99% ee), 該類結構可用作環(huán)氧化酶2 (COX2)抑制劑。3a類化合物的另一應用在于使用選擇性的還原劑還原吡咯環(huán)的雙鍵,得到單個雙鍵還原產物3av和兩個雙鍵還原產物3aw,其中3aw的結構存在于天然活性產物中。
最后,研究者通過巧妙地設計多個反應,探究了多個可能的反應途徑后推測出反應機制。反應在銅的催下及經金屬卡賓及五元環(huán)過渡態(tài)等一連串過程,得到含銅的中間體1,3-偶極子,并與苯乙烯發(fā)生[3+2]環(huán)加成反應得到終產物。
總結:該方法以烯烴二炔與苯乙烯為原料,通過銅催化不對稱[3+2]環(huán)加成反應,以高度立體選擇性得到吡咯并二環(huán)[2,2,1]庚烷類化合物。該反應實現了含烯烴取代的金屬卡賓到全碳1,3-偶極體的轉化,開辟了1,3-偶極環(huán)化的新途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