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生物體中,單核非血紅素鐵酶在與氧氣作用時,會分別產生如Fe(III)-超氧化物,Fe(III)-過氧化物,Fe(III)-過氧化氫以及Fe(IV)-氧化物等各種含鐵的關鍵中間體物種。而這些物種里,Fe(III)-過氧化氫中間體在親電子和親核反應中則能夠表現(xiàn)出有趣的兩性反應。
在過去,其他金屬過氧化物也被發(fā)現(xiàn)了可以在醛的脫甲酰化反應中作為親核試劑,或是在氫原子轉移(HAT)和氧原子轉移(OAT)等反應中作為親電試劑的情況。然而,在非血紅素鐵(III)-過氧化氫的例子中,這種中間體的化學性質和反應性目前仍還難以捉摸。不過,因為單核非血紅素Fe(III)-過氧化氫中間體在生物的氧化反應中起到了關鍵作用,所以還是很值得我們去深入探究的。
近期,日本的Shunichi Fukuzumi和韓國的Wonwoo Nam教授則在J. Am. Chem. Soc.上合作發(fā)表了非血紅素鐵(III)-過氧化氫絡合物在醛的去甲?;械莫毺胤磻?。
該研究使用了Nam教授常用的TMC配體,在形成Fe(III)-過氧化氫中間體時,可把2-苯基丙醛類的化合物進行去甲酰化。他們發(fā)現(xiàn),在高于248K的溫度下,醛去甲?;磻饕ㄟ^鐵過氧化物對醛基的親核加成(NA)途徑來進行。然而,隨著反應溫度降低,反應途徑則變?yōu)闅湓愚D移(HAT)途徑,在把氫原子拔除形成自由基后,才產生產物。雖然有看似一樣的產物產生,所經途徑卻大有不同。
圖片來源:J. Am. Chem. Soc.
此外,該研究發(fā)現(xiàn)在203 K時,反應速率卻跟溫度無關了。在這種溫度下,他們量測到了KIE = 93的巨大動力學同位素效應值,也因此表明了HAT反應是由隧穿效應引起的。
圖片來源:J. Am. Chem. Soc.
該研究所得出的結論是NA和HAT之間的分叉路徑是由HAT反應中的隧穿效應引起的。該研究也表明了隧穿效應在C-H活化中起著重要作用。
參考文獻:Tunneling Controls the Reaction Pathway in the Deformylation of Aldehydes by a Nonheme Iron(III)?Hydroperoxo Complex: Hydrogen Atom Abstraction versus Nucleophilic Addition
DOI:10.1021/jacs.9b02272
原文作者:Seong Hee Bae, Xiao-Xi Li, Mi Sook Seo, Yong-Min Lee, ShunichiFukuzumi,* and Wonwoo Nam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