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性材料的圓偏振發(fā)光(CPL)在3D顯示、光電探測、成像和傳感等領域展現(xiàn)出了廣泛的應用前景,近些年來受到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。不對稱因子(glum)是衡量圓偏振發(fā)光強度的重要參數(shù),其大小與電子躍遷的躍遷電偶極矩(μ)、躍遷磁偶極矩(m)以及二者的夾角相關。有機染料因其高消光系數(shù)、發(fā)光波長易于調控、結構可控等優(yōu)點成為CPL發(fā)光材料的理想候選者,但有機染料低的glum值(10-5-10-3)限制了它們的應用。 自組裝為提高有機染料glum值提供了有效的策略。然而多數(shù)組裝體通常是無序或者短程有序的結構,無法精確討論組裝體結構手性與glum值間的內在聯(lián)系。為了進一步推動基于組裝的有機手性發(fā)光材料發(fā)展,迫切需要探究超分子組裝增強CPL的光物理機制。 在該工作中,作者報道了glum值高達0.11的β-二羰基氟硼(BF2dbk,R-1和S-1)手性微晶。通過對溶液和晶體的光譜分析、結構表征和理論計算,作者提出了手性BF2dbk染料通過分子間電子耦合改變其μ和m相對取向,進而增強組裝體CPL發(fā)射的光物理機制。
R-1和S-1分子在溶液中均表現(xiàn)出分立的吸收帶,分別對應于小于350 nm的聯(lián)二萘骨架的吸收和大于350 nm BF2dbk發(fā)色團的吸收,在甲苯溶液中發(fā)射出明亮的青色熒光(495 nm)。在溶液中,R-1和S-1只能觀察到聯(lián)二萘骨架的圓二色(CD)信號,而沒有檢測到CPL信號。該結果表明在分子層級,手性骨架沒有有效地影響B(tài)F2dbk發(fā)色團的光物理性能。當R-1和S-1分子組裝為帶狀形貌的微晶時,在BF2dbk發(fā)色團的吸收區(qū)域表現(xiàn)出了明顯的CD信號,同時表現(xiàn)出了紅移的熒光發(fā)射(537 nm)和glum值高達0.11的圓偏振發(fā)射。 微晶的電子衍射結果表明其結構與大塊手性晶體結構一致。單晶衍射結果表明,R-1和S-1分子分別形成由21-螺旋結構(晶體學b軸方向)組成的手性單斜晶相。在手性晶相中,BF2dbk發(fā)色團間通過π…π相互作用形成沿晶體學a軸方向的不對稱堆積。 晶體中不同堆積結構S1態(tài)的TD-DFT計算結果表明,在手性堆積介導下,BF2bdk染料間的電子耦合改變了其激發(fā)態(tài)的電子結構和電子躍遷取向,從而影響了μ和m的夾角,顯著增加了glum值。 為了進一步驗證不對稱堆積介導的分子間電子耦合的重要性,作者合成了含有大位阻基團叔丁基的參比化合物R-2和S-2分子。其在溶液中表現(xiàn)出與R-1和S-1相似的光物理性質,沒有檢測到CPL信號。R-2和S-2手性晶相雖然同樣由21-螺旋結構組成,但BF2dbk發(fā)色團間的堆積被叔丁基阻隔,分子間表現(xiàn)出弱的電子耦合。此時,手性微晶的glum值降低為7.6 ′10-3。這一對比結果進一步表明,R-1和S-1手性微晶強的CPL發(fā)射可能是由BF2dbk發(fā)色團的不對稱堆積引起。 作者以手性BF2dbk染料為模型,通過一系列實驗和理論計算研究,提出了分子間電子耦合增強手性超分子組裝體圓偏振發(fā)光的光物理機制,為設計性能優(yōu)異的圓偏振發(fā)光有機手性組裝結構提供了基礎。該文章的第一作者/共同第一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博士生劉正扉和劉鑫鑫,通訊作者為大連理工大學的陳鵬忠、北京師范大學的崔剛龍和楊清正。該研究工作得到了方維海院士和彭孝軍院士的悉心指導。 論文信息 Intense Circularly Polarized Luminescence Induced by Chiral Supramolecular Assembly: The Importance of Intermolecular Electronic Coupling Zheng-Fei Liu, Xin-Xin Liu, Han Zhang, Lan Zeng, Li-Ya Niu, Peng-Zhong Chen, Wei-Hai Fang, Xiaojun Peng, Ganglong Cui, Qing-Zheng Yang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DOI: 10.1002/anie.202407135